看电影时你究竟是在看"电影(films)"还是"影片(movies)"?别急着翻白眼:“不都一样嘛,不都是电影院放的那玩意儿,有啥好说的?”这事儿可比你想象的重要!毕竟美国电影协会都端着架子叫American Film Institute,要是改成美国影片协会(American Movie Institute),这突变的画风,感觉就像从米其林三星变成了街边的苍蝇馆子(当然不是说苍蝇馆子不好,只说格调),档次瞬间降了好几档。大学也一样,开设的是"电影系"不是"影片系",总不能整个"影片课程",听起来像教你怎么用投影仪看动画片吧?
不过话说回来,这俩概念也不是水火不容,就像巧克力和香草冰淇淋,看似不同,却能和谐地出现在一个甜筒里。就说金・凯瑞的《变相怪杰》,当年那叫一个火,老哥在里面把表情管理玩出花了,咧嘴一笑能扯到耳根子,妥妥的行走的表情包。但咱可不能光看个乐呵啊,仔细琢磨琢磨:社恐宅男心里住着个万人迷,白天唯唯诺诺敲键盘,晚上幻想自己是舞台中央的耀眼巨星,这不就是当代打工人的内心 OS 吗?就凭这波扎心操作,《变相怪杰》妥妥跨进电影圈。还有那些玩双重人格的狠角色,《肥佬教授》里胖大叔秒变帅哥,《超人》里克拉克摘了眼镜就露胸肌,这不就是打工人的终极幻想嘛!所以说啊,哪怕是搞笑片,你要是多琢磨琢磨,也能从爆米花里嚼出点人生滋味来。
再来说说另一种硬核玩家,人家从开机就奔着 "电影" 去的,比如西德尼・吕美特大爷,一辈子跟 "影片" 划清界限,专搞有深度的狠货。他的《十二怒汉》《大审判》都是犯罪题材,但人家不玩虚的 —— 没有飙车甩尾的刺激场面,也没有哒哒哒的枪战套餐,而是把警察和罪犯当隔壁大爷大妈来拍,有血有肉有烦恼。你瞅瞅,后来那些贼拉真实的警匪剧,像《杀人犯》《纽约重案组》,都跟他学呢。
最后灵魂拷问:到底是观众觉得这片子有范儿才叫电影,还是片子本身就藏着硬货?咱也别太纠结,看片别光盯着特效和颜值,得带点 "电影思维",就像吃火锅不能只捞肉,得尝尝锅底的灵魂不是?下次看电影的时候,不妨多盯两眼,说不定就从爆米花里嚼出人生哲理了呢!
重点来了!如何快速鉴定:
1.片尾字幕升起时你开始思考人生→电影
2.片尾彩蛋没看完就冲出影厅上厕所→影片
3.镜头晃到让你晕3D的→可能是艺术电影,也可能是摄影师宿醉
4.主角突然开始雨中独白→恭喜解锁电影成就
5.反派死于话多+主角光环闪瞎眼→经典影片配方友情提示:下次约会别再说"这个电影真好看",试试"这部影片呈现出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美学特征"——虽然对方可能觉得你有病,但至少显得很有文化!记住,真正的影迷从不吵架,我们只会优雅地说:"亲爱的,你看到的是影片,而我看到的是电影。"(然后默默睡沙发)